岑岩: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亚稳态”与“小步快跑”
导读
深圳万科模式”,强调“以标准化设计为核心”,“该预制的预制、该现浇的现浇”,将部分复杂构件,如凸窗、楼梯、造型复杂外墙等进行预制,将简单的结构进行“全铝膜现浇”,再辅以“日式精细化管理”“穿插施工”“基于客户需求的全装修”,相当于“价格双轨制”理论。
最近,因在“万科股权之争”中表现“抢眼”的独立经济学家华生出版了新书《万科模式——控制权之争与公司治理》,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使笔者想起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经济学“莫干山会议”与“价格双轨制”。
1980 年 代 的 中 国, 刚 刚 开 始改革开放,可谓“百废待兴”。从1978 开始,农村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逐步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一举解决了这个“千古难题”,全国人民深受鼓舞。改革开始转向城市。但城市改革是系统工程,“千头万绪”、“牵一发动全身”。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改革。要改革,就要“放开”价格(涨价);但放得太快,又会引起价格“失控”,危及经济和社会稳定,领导层对此非常慎重。
1984 年9 月初,由《经济日报》等媒体组织了里程碑式的“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莫干山会议),提出了“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会议的亲历者、著名的价格研究专家、原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李晓西教授,于 1987年发表过《从双轨制到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总思路的调整》的论文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主流的意见。在论文中,作者对当年双轨制的产生作了一个完整的描述:“‘价格双轨制’是 1984 年全国第一次中青年经济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即‘莫干山会议’提出来的,并形成很大影响被推崇为经济改革的主要思路。在‘莫干山会议’上,有三种价格改革方式的争论:一种主张价格以调为主,这是以国务院价格研究中心田源同志为代表;一种主张价格以放为主,这是以张维迎同志为代表;还有一种主张搞价格双轨制,这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华生、何家成同志为代表。回过头来看,以调为主思路趋于保守,价格以放为主,可能欲速不达,反导致改革失败。多数人认同价格双轨制的观点。这种思路,后来也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首肯。因此,价格双轨制成为价格改革的一项重大政策出台了。”
这项政策后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和我国经济的“起飞”,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与俄罗斯激进的“休克疗法”对俄罗斯经济、社会和综合国力造成了重大伤害,至今“不复当年之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甚至盛赞双轨制转型是中国人的“天才创造”!2011 年,华生、何家成等学者因“价格双轨制理论”,共同获得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肯定。
“价格双轨制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价格改革发挥了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的积极作用。价格双轨制改革作为中国经济改革中创新性制度安排,实现了生产资料价格形成机制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形成,降低了体制转换的成本。
上述这段历史,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很多时候,改革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大目标”。大目标正确,关键还要看“小目标”的确定以及科学设置“时间表和路线图”,核心在于降低体制转换的成本。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现状是稳定的,称为“稳态”(像我国两千多年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可以成为“超稳态”;要防止建筑业落后的现状成为“超稳态”)。我们改革的目标,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等未来目标,也是“稳态”。正如价格改革一样,我们的建筑业整体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太多,而且从业人员主力是 5000多万“农民工”,如果改革的目标太高、幅度太大,超出了整个系统,如理念观念、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市场培育,以及设计、构件生产、运输、吊装、安装施工、质量控制、检查监督、人员培训的承受能力等等,就很可能会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刀切”“一阵风”,欲速则不达。历史上我国的教训太深刻了。
正如价格双轨制一样,我们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关键,在发展路径上设置若干“小目标”,即“亚稳态”,我们先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几个我们“跳一跳摸得着”的“小目标”,引导地区、企业和项目的发展,采取“小步快跑”“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更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由此,笔者想起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元老陈振基先生提出的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内墙板 - 楼梯和楼板 - 外墙板 - 立体构件 - 结构承重构件。
笔者完全同意陈老的意见,为此还打了个“比方”——我国建筑业的普遍状况,是用“手工钉木模板+ 现浇混凝土”为主的施工模式,施工误差大体上在3~5厘米,相当于“小学”水平。能拿到国家级奖项、施工误差控制在 3 厘米以下,“小学”才能毕业。要发展建筑工业化,应当先搞“内墙、楼梯和楼板”即“三板”预制 + 主体结构现浇,并且引进“实测实量”,争取将施工误差控制在 1厘米以内,这样可以达到“中学”水平。预制外墙牵涉到防水、保温、热工等功能,是非常复杂的构件,可先发展非承重预制外墙,现浇精度控制在 1 厘米以内,宜采用“先安装法”,可以将凸窗、阳台等复杂外形构件优先预制 +“全工具化模板现浇”,这样可以达到“大学”水平。预制承重外墙,即预制装配式剪力墙体系,以及预制混凝土“六面体”(如整体厨房、卫生间、避难间等),再加上“全工具化模板现浇”,施工精度应控制在 2~3 毫米,并推广“预制钢筋笼或钢筋网片”,这相当于“硕士”水平。预制框架结构等结构承重构件,相当于“博士”水平。
南方某著名房地产开发商,多年前在研究基地盖“实验楼”时,就是用了“小学”水平的施工单位,盖了从日本引进的全预制框架结构“博士”级实验楼。因“顶层设计”的失误,由 3 厘米以上误差的“小学”水平、又缺乏经验的施工单位,面对“毫米级”误差、以精细化闻名日式装配式框架构件,安装到一半就无论如何也装不上了,只好推倒重来。这就是典型的“小学生”直接跳级作“博士”论文,失败是“必然”的。这样“鲜活”的案例希望能引起业界深入的思考。
按我国现在主流的装配式建筑专家意见,实施装配式建筑必须要“高起点”,必须要有相当比例的“承重构件”“竖向构件”预制,必须要有相当比例的“预制外墙”等等。对于比较有经验的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单位以及技术先进地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面对5000多万“农民工”为主的建筑业从业大军、面对主流处于 1.5 代的技术水平(落后国家主流行业至少 1 到 1.5 代)、面对“以包代管”“低价中标、恶性竞争”比较普遍的建筑市场,以及“碎片化”的监管体制,难度是非常高的。还是应该认真学习“价格双轨制”的历史经验,设立若干小目标,逐步从“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硕士”、“博士”,这样会更加稳妥、更加可靠。
参照“价格双轨制”理论,以“北京万科模式”为主的“高预制率”模式,相当于“全面放开”价格;坚持走“现浇工业化”道路相当于立足“以调为主”的价格改革;“深圳万科模式”,强调“以标准化设计为核心”,“该预制的预制、该现浇的现浇”,将部分复杂构件,如凸窗、楼梯、造型复杂外墙等进行预制,将简单的结构进行“全铝膜现浇”,再辅以“日式精细化管理”“穿插施工”“基于客户需求的全装修”,相当于“价格双轨制”理论。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价格双轨制”改革,既突出了“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又兼顾了国情和社会承受能力,降低了改革的制度成本,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值得我们每个从业人员深思。
在此,笔者想起了电影《南征北战》中的一句台词,“我也想今天晚上就发起冲锋,明天就消灭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实现全预制装配建筑)!可是不行啊,同志!今天我们在(预制率)大踏步的后退,恰恰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与各位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