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姓名:
单位:
手机号码:
职称/职务:
身份证号:
邮箱:
密码: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手机号码:
*注册邮箱:
企业经济性质:
企业类别: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注册资本:
固定资产:
企业人数:
上年收入:
传真:
公司网址:
法定代表人姓名:
法定代表人职务:
法定代表人电话:
对接负责人姓名:
对接负责人职务:
对接负责人电话:
对接负责人邮箱:
企业联系人姓名:
企业联系人职务:
企业联系人电话:
企业联系人邮箱:
企业简介:
入会推荐人姓名:
入会推荐人单位:
入会推荐人电话:
入会推荐人职务:
上传资料(必传,LOGO尺寸:160*200):
上传企业logo
上传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盖公章扫描版/JPG版)
上传入会申请表盖公章扫描版/JPG版)
用户登录
 
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观点

孟建民院士、叶浩文先生对谈录:“三全方法论”与“三个一体化发展论”的共鸣

发布时间:2017-03-31 10:42浏览次数: 4761

 

2月18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孟建民院士和中建股份副总工程师、中建科技集团董事长叶浩文先生相聚鹏城,为“中建科技院士工作站”揭幕,并与王宝玉、岑岩等装配式建筑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展开了一场有意义的讨论——


主持人:樊则森

首先,今天是中建科技院士工作站揭幕的好日子,请允许我向两位在建设科技领域不倦探索的学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感谢两位能接受邀请,让我们能现场聆听两位精彩、专业的对谈,感受两位的学术精髓。 

这次对谈源起于一年前院士和叶总在北京的第一次见面。当时,叶浩文先生正在准备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6.2 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6.6 工业化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申报,同时也忙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的筹建工作。“装配式建筑三个一体化”的发展思想才初具雏形,还没有正式公开发表。而孟院士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在北京参加重要活动。当时两位一见面就碰撞出了学术火花,作为亲历者,至今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再度聚谈,我续上去年在北京的话题,开场主题是请两位就“全方位思考、全过程统合、全专业协同”的“三全方法论”和“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技术、管理和市场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发展思想展开讨论。好!时间留给两位先生。

 

叶浩文

我就抛砖引玉,把这一两年来关于装配式建筑的一些想法跟院士做个交流。我们国家目前鼓励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国家的推动力度非常大,但落实和实施起来存在难度。全国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务院把它分为三个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作为重点发展;人口三百万以上的城市作为积极发展;其他作为鼓励发展。虽然装配式建筑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工作基础薄弱,发展形势仍不能盲目乐观。社会化生产不够成熟,设计、加工、装配脱节,技术、管理、市场脱节,没有形成一体化产业发展的合力。我们兼顾中建和行业发展的责任,未来如何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一流的思想和智慧。这是我们成立院士工作站的初衷。

要想搞好装配式建筑,就得一体化的发展。建筑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体化建造、一体化发展。在古代,鲁班自己画图、自己加工木构件、自己装配,长城的建造也是如此。后来社会发展,分工细化,设计、施工都被分成若干个环节,彼此脱节。经过我们团队近几年的实践,提出“三个一体化”的发展思维,破解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难题,也是符合现阶段发展的情况。首先,“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是从系统性装配的要求考虑,它们各自既是一个完整独立存在的子系统,又共同构成建筑工程项目这个更大的系统;其次,“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是从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考虑,统筹考虑设计产品的加工环节和装配环节,突破以往设计方案制定后,再制定加工方案和装配方案,导致设计、加工、装配难以协同的瓶颈;最后,“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是从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考虑,需建立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需建立与技术体系、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率先提出EPC一体化这种发展模式,住建局、工务署已经在保障房项目中试点示范,这是推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非常好的开端。 


孟建民

听了叶总的阐述,我对“三个一体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以及“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这三个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将对我们国家推行建筑产业化有指导意义。叶总的“三个一体化”和我倡导的“本原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我提出践行“本原设计”的“全方位思考,全过程统合,全专业协同”的技术方法与路径。“全方位思考”源自于对“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之延伸,建筑对人的服务要周全,在设计内容、形式和技术上要周全。为了实现周全的设计必须要做到“全过程统合”。所谓全过程是指从建筑策划、立项、计划、规划、方案、初设、施工图、建造、运营及景观、室内标识等设计环节的全过程结合。避免多头管理、责任不清,项目总建筑师统筹全过程,贯穿每一个环节,消除边界扯皮。全过程统合可实现责任到人,职责清晰,提升工作效率与设计品质。在此过程中,还要落实“全专业协同”。以往我国的建筑设计在各专业的协同方面做得比较薄弱,各专业间互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得各专业设计图纸之间容易存在“错漏空缺”,边界和标准化的衔接不上,造成内耗,低效。刚才叶总也提到古人做工程、搞建筑都是全过程负责。我们应该追求建筑的原创性,始终聚焦对建筑基本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希望建筑作品能给人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而且这正是建筑师最需要秉持的重要责任。“三个一体化”和“本原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正是我们联合的思想基础,因为我们形成了共鸣。 

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建科技院士工作站的作用,现在有七名院士,实力雄厚,我们要整合资源,为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创造条件,多做学术交流,产生更多“三个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这是我们设置工作站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和推广“三个一体化”的思想。通过报刊,如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社会,让大家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使我们这个“三个一体化”的思维得到尊重、贯彻和执行。当然我们仅仅代表一方面,政府在这方面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还要听王处、岑主任的指导意见。

 

王宝玉

首先对中建科技院士工作站的成立表示祝贺,孟院士和叶董事长,这是一个好的团队和一个好的领路人的结合,我们不仅需要专家,更需要领路人,所以工作站的成立,对我们深圳市推行装配式建筑意义重大。很多人听到装配式建筑,就认为是混凝土结构,或者是构件生产完后运到现场吊装,这都是对装配式建筑简单片面的理解,忽略了它的本质和内在。推行装配式建筑,既要打破原有的这种思维模式,也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就像孟院士“本原设计”、叶董事长在“三个一体化”里说到的回到本质、内涵。我们要提高思想认知、加强新技术运用和研究、改善传统的管理体制,用新高度、新的视觉来看待它。装配式这种全新的理念,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也是我们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推行装配式的痛点在哪里?首先是要研究技术体系,其次是管理。这里的管理不仅是指我们企业、施工单位,还有甲方。深圳市最近推行了实施装配式建筑的住宅项目的面积奖励政策,大大提升了开发商的积极性。但是,许多甲方依旧用传统的设计、报价、招标的模式来推行装配式,而不是EPC 的模式,他们对装配式建筑的运作依然存在许多空白、顾虑和担忧。他们不仅关心技术,还有成本、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等等,这些都是市场的“痛点”,都需要我们研究和帮助解决。希望我们能重视对市场“痛点”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痛点”,从而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孟建民

王处谈得特别好,从政府管理者、使用者角度分析,更实际。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要对一些指导方针进行一种反思和梳理,找出痛点,向本原回归,统筹技术、管理和市场,全方位思考,使之更加符合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


叶浩文

市场环境的培育,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装配式建筑作为创新产业,在发展起步期,尤其需要政府引导与支持。在财政支持方面,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返还部分土地出让金、提高容积率、提前预售卖楼等。在金融支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开发贷款利率、购房者贷款利息和首付比例上给予相应的浮动优惠等。在科研支持方面,加大对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经费的支持,扶持优秀企业申报国家住宅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享有相关税费返还政策。实际上,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是技术的革命,兼顾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最近和广东省科技处、省厅、建委都做了些交流。他们的顾虑主要是两点:一是技术安全,二是成本控制。70 年代大板时代已经过去,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预制装配的建造方式不仅能提高建筑的寿命、改善生活品质,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干扰。成本增量主要原因是设计与施工脱节,增加了投入周期。在国外,EPC是施工方牵头,设计服从施工总承包,但国内这方面的认识还很欠缺。人类已经从农耕进入现代文明,但是建筑建造还是手工为主,没有进入工业化,这是成本没有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孟建民

设计要赋予创意,对建筑技术的应用,在方案阶段就要体现,初步设计审查也应该进行考核。要形成全过程的应用,只有全过程的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衔接,避免设计脱节造成的成本增量。

 

叶浩文

我们强调“建筑服务于人”,全方位,全过程的,要回归本原,就必须反思建筑之本义,积累回归本原的力量,实现“全方位人文关怀”。我们要把这个理念贯彻到装配式建筑设计中。讲到工业化,一定会提到标准化、模数化。许多开发商和各级政府担心标准化设计后,建筑变得千篇一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我们讲的标准化,是将整个设计中构配件、零部件标准化,模块标准化,组合平面和立面千变万化。今年,我们院士工作站在孟院士的带领下,要努力完成两件事情:一是深圳住建局高度关注的保障房的第二代产品,从建筑、结构、机电到装修的全方位更新,做成真正符合时代的模块化标准化工业产品;二是,研制开发回归本原的预制综合管廊和公共建筑产品。

 

王宝玉

我们要想把装配式建筑发展好,还要仔细研究BIM 的使用。在国外,建筑信息模型很早得以运用。但目前,国内全过程的BIM 运作还存在难点,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结构的技术的革命,也是先进信息技术的革命。目前,上海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实力,我提议叶总申请一个国家级的实验室。

 

叶浩文

上海有几家非常有实力的机构来支撑,包括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院等等。国家住建部给我们授了一个工业化集成建造中心,我们计划逐渐把它打造成国家级的实验室。要想把设计各个专业、加工、施工统筹起来就必须要BIM。目前BIM 在建筑业的工厂加工方面还是空白,工厂有ERP(资源管控),没有BIM,要用三维模型的协同设计、制造、建造是很有难度的。我们今年的目标是,通过几个项目,将建筑设计- 加工- 装配式过程的BIM 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成熟。

  

岑岩

感谢工务署和叶总, 在裕幸福家园项目进行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设计》的工程实践,并且按EPC 的模式进行建设,而且实现了从设计、加工、施工等环节实现了“全员、全专业、全过程BIM”,取消了CAD 制图,形成了全产业链BIM 管理的雏形。我认为装配式建筑研究BIM 有天然的优势,我们要把它做实,难点在于管理与BIM 的协同,BIM 对现场管理、项目部的管理以及工程站的管理。其次建立智慧建造的系统,包括以后政府的执法、城市级智慧城市的构建。从物理的基础来讲,建筑红线以外采用GIS 系统,红线以内采用BIM 系统,通过这样实现城市信息化的无缝对接,构成整个城市的智慧建造系统。如叶总讲的,我们通过项目多实验、多研究,我们也会尽力支持院士工作站的工作。 

总结一下,我理解孟院士的本原设计,以人为本,全过程,不忘初心、不忘人本。叶总的“三个一体化”虽然从工程的角度来说,但本质就是要建筑服务于人,回归于对人的关怀和服务。还要感谢王处,新年伊始连续发布了三个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性文件。对政府来讲,只要坚持技术、管理和市场一体,推行各种政策机制,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优化管理模式,才能发挥市场的积极性。我们要向制造业学习,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去分析整个装配式建筑,增强管理创效能力,推行EPC 五化一体管理模式,提升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的集成能力,优化管理模式。


孟建民

我同意岑主任的想法,工作站成立后,我们应整合资源,加强协同,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能固步自封。今天的座谈会非常的好,未来应该多发挥院士工作站的平台力量,在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发、BIM 建设、工业化产品研发等课题研究上与中建科技共同实践。中建科技有实力、有影响,深圳住建局从政府层面给予支持,我们共同推进研究和实践工作,肯定会做出一些新的成绩。

本文摘自《新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