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姓名:
单位:
手机号码:
职称/职务:
身份证号:
邮箱:
密码: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手机号码:
*注册邮箱:
企业经济性质:
企业类别: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注册资本:
固定资产:
企业人数:
上年收入:
传真:
公司网址:
法定代表人姓名:
法定代表人职务:
法定代表人电话:
对接负责人姓名:
对接负责人职务:
对接负责人电话:
对接负责人邮箱:
企业联系人姓名:
企业联系人职务:
企业联系人电话:
企业联系人邮箱:
企业简介:
入会推荐人姓名:
入会推荐人单位:
入会推荐人电话:
入会推荐人职务:
上传资料(必传,LOGO尺寸:160*200):
上传企业logo
上传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盖公章扫描版/JPG版)
上传入会申请表盖公章扫描版/JPG版)
用户登录
 
首页 > 资讯 > 协会新闻

深圳工匠与中国第一楼

发布时间:2016-04-12 11:10浏览次数: 1839


本文是对我协会理事单位中建钢构公司“金牌项目经理”陆建新的工匠精神及多个攻坚项目的深入报道,原文刊登于《深圳特区报》4月8日要闻,记者胡恒芳 沈清华 窦延文 方胜。


圳,一座在改革开放中栉风沐雨的城市,一座在短短三十几年迅速长“高”的城市。


今天,这里高楼林立,流光溢彩。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这些不同时期的地标,不断书写出城市的新高度……


有人在平地上仰视高楼,怀揣敬意;有人在楼顶眺望远方,满怀憧憬。可是,人们并不知晓,在这些著名的摩天大厦里,都连结着同一个名字:中建钢构公司“金牌项目经理”陆建新。


近十年来,他主持参与的400米以上高楼有4座,北京、上海、广州的多座摩天大厦的建设者名单里,同样写着陆建新的名字。


34年来,他扎根建筑一线,和团队一起用智慧与汗水、热情与执着,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



 陆建新与深圳有很多故事,国贸大厦、深圳发展中心、深圳地王大厦、平安金融中心,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高度:34年参建20座国内知名地标性建筑


以蔚蓝天空为背景,钢结构主体即将收尾完成的中国时下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高耸入云,美得让人炫目。


一个普通的上午,在项目部部署完工作,陆建新抓起一顶安全帽扣在头上,腰上系上安全带,急匆匆走向一路之隔的平安金融中心工地。


戴着眼镜,中等偏瘦身材,一副书生模样,怎么也不敢相信,他就是这座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最高指挥官。


“工程已接近尾声,现正进行楼顶塔冠部分钢结构焊接施工。”陆建新说:“这个工程节点很关键,每天不到现场看看我放心不下。”


施工现场位于118层楼顶,从下面乘电梯加爬楼梯要40分钟。楼顶工地空间狭小,20多名身穿黄色焊服的工人正在紧张工作。


作业面距地面近600米高,站在上面,风力明显加大,很容易失去重心。工人们系着安全绳,倾斜在半空中的桁架上爬行作业,每一个动作都惊心动魄。


看到上方一根桁架连接处已焊接完成,陆建新身手敏捷地爬了上去,只见他挂好安全带,一只手扶住固定的支架,另一只手拿着一根焊条头仔细探查桁架的焊缝处,神情专注,不放过每一处细节。


“焊缝质量是钢结构施工的关键,必须确保每一条焊缝检测合格。”陆建新说,这座大楼的现场安装焊缝坡口长度连起来长达36万公里,如有一处出问题都不是小事。

 
陆建新经常亲自检查钢结构焊缝的施工质量


作为无数城市建设者中的一员,陆建新和同事们每天在工地上挥洒汗水,不断刷新城市的高度。


1982年,陆建新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同年从湖北荆门南下深圳加入中建三局一公司(即中建钢构前身)。他在深圳参建的第一个项目是闻名全国的国贸大厦,从事测量技术员工作,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参与特区建设的自豪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建筑业。”陆建新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建筑行业干出一番成绩。


34年来,陆建新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建起了36座重要建筑,其中20座属于国内知名的城市性地标:

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大厦--深圳国贸大厦;

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

中国第一幢摩天大楼、时年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

时年北京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

时年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时年华南第一高楼--广州珠江新城西塔;

时年华南第一高楼--深圳京基100

……

从技术员到工长,从总工到项目经理,陆建新事业的高度在节节攀升。但永恒不变的是,他像钉子一样“钉”在建筑行业的第一线。


这期间,有民企开出数百万年薪“挖”他,他坚决表示:“这辈子就在中建钢构干了!”


这期间,领导说年纪大了在基层太苦,到总部机关轻松些,他婉拒说:“每天在工地上看着大楼长高,心里踏实又满足!”


就这样,冬去春来的接力中,他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悄然融于高楼的节节拔高里,融入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高强:用毫米的刻度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作为一名项目负责人,陆建新在管理上以严谨和精细著称,对工程质量视如生命。陆建新每天都如履薄冰,碰到问题总是亲力亲为去解决。


20098月,京基100项目一台塔吊油缸损坏,境外供应商告知:购买新油缸需4个月时间交货,运回澳大利亚修理也需3个半月。而按照项目合同规定,业主要求每月塔吊因故障停修的时间累计不超过72小时,否则每超过一天罚款3万元。


时间不等人。买不得修不得,陆建新想出的对策是“换”——使用同型号塔吊的广州西塔项目正进入收尾阶段,可以借用西塔的油缸。陆建新马上奔赴广州,经过一天紧张施工,第二天傍晚6时,油缸从400多米的高空卸下来,立即装车运回深圳。第三天清晨6点,油缸安装就位,施工恢复正常。


有人问陆建新,为什么要自己亲自跑去广州?他回答,西塔位于闹市区,高空拆卸油缸十分危险,必须眼看着安全落地,自己才放心。

 


陆建新像钉子一样“钉”在建筑行业第一线


作为钢结构项目负责人,陆建新不仅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还经常“越位”,费尽心思为合作方着想。


201012月,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地下室钢结构制作工程正式招标。在招标文件中,业主拟设置4台塔吊。陆建新获悉后,认为地下室施工吊装量并不大,安装两台塔吊即可。为此,他认真测算之后,专门写了一份建议,获得采纳,直接节约费用1000多万元。业主要表示感谢,他说,既然是合作方,就是一家人,能节约当然要想着节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已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理念了,可是能几十年一以贯之地身体力行的人,又有多少呢?


陆建新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管自身的工作多繁忙,不管面临的任务有多艰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高精度的“尺子”。他耐心细致地推敲着一个个细节,事无巨细地琢磨着一个个变数,用别人难以理解的“严谨”与“苛刻”,投入与工程有关的每件事。


在建筑这一与无数人的生存安危息息相关的行业中,这样的精益求精,这样的“死磕”到底,不就是最大的担当么?


高超:创新建筑技术创造世界奇迹


业内人知道,超高层建筑结构高、跨度大,施工难度超乎想象。而由陆建新率团队参建的多座地标性建筑,不仅创造了世界高层建筑施工的最快纪录,而且实现了许多重大建筑技术创新。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的施工塔吊在安装上突破常规,一般情况下都是装在大楼中心的核心筒内,这样容易固定,不足之处是只能装2台,施工效率受限。该项目业主希望缩短工期,塔吊数目增加到4台,因此,只能装在核心筒外墙。这一做法在国内外建筑业还没有先例。


4台塔吊每台自重达450吨,工作时经常要吊起100吨左右的构件。这些庞然大物如何固定?是摆在陆建新团队面前的大难题。


历时两个月技术攻关,陆建新带领团队经过反复模拟验算、论证及图纸深化,终于研发设计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系统。


塔吊很快安装起来,可不久问题又来了,陆建新发现,塔吊部分支撑节点薄弱,且支撑架有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异响。


他爬上塔吊支撑架,仔细观察,拍了很多照片。随后他找来技术人员,对着照片商讨对策,最后对支撑节点进行了局部加强。


然而,加强之后,“咔嚓”声依旧。“一旦发生事故,就是世界新闻,那就不只是我个人的事了,而是中建钢构甚至是中国建筑行业的一场灾难!”陆建新越想越害怕,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他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继续攻关,一方面向公司领导“求援”。


公司立即组织专家开会分析,得出结论:从理论上来说,现有支撑系统没有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某些细节上。


连续数日,陆建新白天跑到塔吊上观察,晚上躺在床上思考,甚至半夜起来给其他技术人员打电话,探讨原因。平安项目部副总工程师王川回忆说:“那些日子明显感觉他头发白了很多。”

 


作为项目经理的陆建新,几乎每天都会到施工第一线查看


终于,陆建新带领团队准确找到了问题:支撑架节点处销轴每根细了一点点,导致接触不是特别严密,另外,局部连接板也稍微薄了一点。


问题找到了,他顾不上喘气,亲自参与修改图纸,并奔赴销轴制造厂家,监制出新的部件,装上后,果然"咔嚓"声没有了。


可是,过了不久,稍微松了口气的陆建新又碰到新问题。随着楼体不断长高,塔吊要跟着爬升。前几次按照既定方案爬升,每次用了8天多时间,各个施工方、业主发现这会严重影响进度,甚至会造成1000多工人每次塔吊爬升时都有几天时间“窝工”。于是,拿出塔吊又快又安全的爬升方案刻不容缓。


陆建新又在塔吊上开始了“蹲点”,琢磨了几天,拿出了一套吊挂拆卸的新办法。结果第5次爬升只用了4天半。整个算下来,比原方法缩短工期96天,节约堆场600平方米,整体技术节约1000余万元。


同样在这个工地,陆建新带领团队还创下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纪录。截至目前,经过专家评审,这个工地上已有两项创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正因为有一批像陆建新这样的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我国钢建构施工技术迅速迈入了世界一流。”中建钢构董事长王宏自豪地说。


高远:追求新知识新技术获取工作能量


万丈高楼平地起。陆建新深知,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是钢筋、混凝土与知识、技术的结晶铸就。陆建新进入中建钢构时的学历是中专,现在他的职称是教授级高工。


陆建新有一个习惯,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读书,给自己充电。他订阅了《施工技术》和《钢结构》,陆建新视这两本权威的行业杂志为良师益友,从中追踪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他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在这两本杂志共发表论文24篇。


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各种新的施工机械不断引进。每引进一台新机械、新设备,陆建新都要深入工地潜心研究,掌握新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技能。如今,工地上绝大多数设备,他都能熟练使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不加强学习就要被淘汰。”中建钢构绿色事业部许航介绍,陆建新对建筑钢结构行业广泛应用的CAD等软件十分熟练,“不少年轻人都追不上他”。

 


陆建新在平安金融中心最高层钢构施工现场指挥施工



陆建新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获得的各种技术成果和奖项数不胜数:

在中建钢构获得的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他参与了4项;

他主持和参与的施工技术国际领先的有7项、国际先进3项;

参编国家级工法1项;

主持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团队,也是同样的热爱。陆建新用人格魅力打造优秀团队,带给别人的总是温暖与力量。


赵中原是陆建新担任上海环球项目总工程师时的徒弟,他至今仍记得师傅的一次“教导”。


陆建新让他编制一个整体安装工序专项方案,那是他第一次独立做这种事情,做得特别仔细,自认为很完美。当他把方案交给陆建新,准备去施工现场时,却被喊住了:“别急着走,我们一起把方案再过一遍。”


没想到这一“过”就是一个下午。


赵中原后来才明白,陆建新交待他编写方案时,实际上早已胸有成竹。之所以让他编写然后再修改,就是为了锻炼他。“这次‘锻炼’对我来说,终身受益!”


在陆建新的培养下,一大批昔日的徒弟、同事,已经成长为中建钢构的中梁砥柱,其中不乏项目经理、生产经理、商务经理和技术总工。


时光荏苒,用爱心与人格魅力凝聚而成的团队,坚不可摧,他们成为了陆建新最可爱的同伴,最可信任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


这就是陆建新,一位优秀的“鲁班精神”的传承者,一位浑身充盈着“工匠精神”的建筑人,一位非凡而又普通的特区建设者!